本站全国人工客服维修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王敏
中国有十大毒蛇,其中有 7 种在安徽黄山。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自幼生活在黄山市祁门县。这里出门见山,山上随处可见蛇出没。
小时候,黄松随父亲黄接棠上山,翻石头、倒木找蛇。长大后,中国哪儿有蛇出没,黄松就开车去哪儿。
每天上下班,黄松都会背一个黑色大背包,里面除了笔记本电脑,还装着牙刷、牙膏、创可贴、红霉素软膏、简单衣物等。这些年,他跑坏了 4 辆越野车,发现了 11 个新物种蛇,在《科学》等期刊发表 100 余篇关于蛇的文章。
有意思的是,黄松的女儿黄汝怡也喜欢蛇。4 年前,祖孙 3 人在黄山市祁门县黄家岭村共同发现了蛇类新物种——黄家岭脊蛇。家有 " 蛇痴 " 三代传,这实属蛇类科研工作上的一段佳话。
黄松在西藏寻找温泉蛇的踪迹。
自幼上山找蛇
黄松的父亲黄接棠是黄家岭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因见过太多村民被毒蛇咬伤,从皖南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黄接棠毅然回到家乡,参与组建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
" 在我小时候,父亲去山上找蛇时,总带着我。但他坚决反对我抓蛇,尤其是毒蛇。" 黄松回忆,父亲先让他在蛇池旁观察了 3 个月的毒蛇。3 个月后,黄松惊喜地发现,根据蛇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头抬的高度,他就能准确预估出蛇的下一个动作。
比如,蛇趴在地上时,一般不攻击人;而蛇盘紧、头往后缩,那就是攻击人的前兆,得小心了。
在黄松的印象里,父亲不是在山上找蛇就是在实验室研究蛇。" 当时,实验室和我家挨在一起,父亲一做实验,就忘了回家吃饭。母亲让我喊父亲,结果我也留在那里看实验。看我没回去,母亲就让弟弟去喊,喊着喊着,弟弟也留在实验室了。" 黄松笑着说," 直到母亲亲自出马,我们才回家。"
父亲为研究毒蛇曾命悬一线。那是一个周末,父亲独自做实验时不小心被尖吻蝮(俗称五步蛇)咬到了。在仅有 3 秒清醒的时间内,父亲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桌面上的瓶瓶罐罐全部推到了地面。正是玻璃的破碎声引来了楼下路过的同事,父亲才被及时送去隔壁的蛇伤医院,抢救过来。
" 父亲的专注和热爱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黄松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所有学校的专业填的都是生物科学。
1983 年,黄松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离家之际,黄接棠传授了独家抓毒蛇的 " 秘诀 ":千万不要有个人英雄主义,一定要在精神和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抓蛇,喝了一滴酒都不能抓蛇。
黄接棠叮嘱他,看到蛇时,千万不要惊扰它。先用拐杖轻轻搭在蛇的头背上,再用手抓住它的脖子,用食指摁住头背,用大拇指和中指抓住脖颈,完成这个动作后,立刻把拐杖放在一边。最后,用另一只手托住蛇的身体,将它抓起。
掌握这个 " 秘诀 " 后,黄松从未被毒蛇咬过。
黄松(中)与父亲黄接棠、女儿黄汝怡在黄家岭村。
情有独钟温泉蛇
截至目前,中国有 345 种蛇,而黄松对温泉蛇情有独钟。
温泉蛇是青藏高原高原面上生存的唯一蛇类物种,它只在温泉附近出现。当地居民认为这种蛇会使温泉水的药效更加灵验,因此也被称为 " 药蛇 "。
黄松介绍,温泉蛇性情温和,无毒无害,所以人蛇同泡温泉在当地很常见。
众所周知,蛇是冷血动物,更喜温暖环境。但青藏高原气候极端、动植物资源较少,温泉蛇是如何适应并繁衍数百万年之久的?黄松认为:"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2004 年,在四川大学读博士二年级的黄松独自前往西藏,寻找温泉蛇的踪迹。研究发现,温泉蛇的 " 亲戚 " 竟然远在美洲。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更加吸引了黄松对温泉蛇的关注。
此后,每年黄松都会赴西藏实地考察,走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温泉。为了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取信息,他自学了一些简单的藏语。每次进藏前,他也会剃光头发。在当地有个习俗,不留头发、脖子上不戴金属饰品,说明这是一位勇敢的人,将受到尊敬。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黄松又剃了光头。原来他计划近期去西藏。
冬季蛇都会冬眠,为什么选这时候去西藏呢?
" 冬季是找温泉眼的最佳时机。" 黄松解释说," 温泉不只有一个泉眼,可能还有其他非常细小的泉眼。夏天不易察觉,而在冬天,有泉眼的地方河水不会结冰,没有泉眼的地方河水能结成一米厚的冰。" 黄松说,行走在冰上,能观察到哪里有泉眼,再顺着泉眼找蛇。
青藏高原上,除了西藏地区,还有其他地方生活着温泉蛇吗?
2012 年夏,黄松带领学生前往云南香格里拉。由于当地一直下雨和冰雹,他们一无所获。
一天中午,在草地与树木的中间地带,有名学生突然发现了一条花花绿绿的蛇,顿时尖叫:" 蛇!" 此时,黄松距离学生 10 多米远,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拿着搭在胳膊上的外套扑向蛇,抓住了它。
令人惊喜的是,这条蛇是没有被学术界描述过的新物种,后来被他们命名为香格里拉温泉蛇。
通过连年监测,黄松注意到,近些年西藏温泉蛇的数量正在大幅减少,有些曾广泛存在温泉蛇的地方甚至彻底不见它们的踪影。
" 这主要是地热资源的开发,破坏了温泉蛇的栖息地,使得它们没了家园和食物。" 黄松介绍,他曾在《科学》上发表题为《西藏温泉蛇面临威胁》的文章,并提出一种理性的动物保护理念:在不影响经济建设和当地民生福祉的前提下,保护好西藏温泉蛇是完全可行的。
比如,就地保护温泉蛇。具体做法是在温泉点附近建设人工蛇窝,恢复静水湿地,然后连续监测和维护。
在我国 345 种蛇中,只有 4 种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含西藏温泉蛇、四川温泉蛇和香格里拉温泉蛇。黄松希望人们能重视并保护温泉蛇这类珍稀物种。
" 人为什么怕蛇 "
黄松与女儿黄汝怡同一天生日,所以自小唤她 " 巧儿 "。更巧的是,黄汝怡自幼也喜爱蛇。
黄松女儿黄汝怡抱蛇。受访者供图
黄松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一岁半时,刚学会走路的女儿看到一条蛇从池子中溜出,上前就抱起蛇,吓得站在蛇池边观察的朋友立刻冲向门外。
黄松从不阻止女儿研究蛇。所以从小学开始,黄汝怡就在家养蛇养蜥蜴,拿着小本子记录着每种蛇的 "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谁 "。
" 我父亲是找蛇、养蛇,我是从基因角度了解蛇的进化历史,我女儿则从基因组角度研究蛇的生物学特点。" 黄松介绍,目前女儿正在上海海洋大学读博士,主攻 " 蛇类学 "。
日常生活中,祖孙三代经常谈论蛇或上山找蛇。
2021 年 4 月的一天,黄松与父亲、女儿一同在黄家岭村发现了蛇类新物种——黄家岭脊蛇。这种蛇是进步蛇类中最原始的类群,起源于 6600 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前。研究成果很快得以发表,该蛇的拉丁科学名以黄接棠之名命名。
大多数人谈蛇色变,黄松家族成员却都不怕蛇,这不禁引起了黄松的思考。黄松透露,他正在做一项关于 " 人为什么怕蛇 " 的研究,尝试用科学方法来解释。
" 我现在有了一个基本假设——是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蛇的恐惧。" 黄松说,他们家族成员不怕蛇,可能是因为没有恐惧蛇的基因。
研究之余,黄松还热衷于作科普报告、编著书籍。他编著的《中国蛇类图鉴》所收蛇类物种为目前国内最多。近期他正在编撰《中国蛇类自然史》,将汇集中国蛇类每一个物种的基础生物学信息。
在黄松眼里,蛇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会形成攻击和逃跑等生物学特征,这再正常不过,任何生物都是这样的。他强调:" 没有一种蛇会主动攻击人。"
与蛇 " 共舞 " 了一辈子,总有人称他为 " 蛇王 ",但他更愿意自称 " 蛇人 ",他的微信名也一直是 snakeman。
2025 年是农历蛇年,黄松已收到 10 多所高校和博物馆的邀请去作蛇类相关的学术或科普报告。他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蛇、保护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