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京沪之间⑥|卢勇:公共数据开放与授权运营的上海探索

本站全国人工客服维修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第六场研讨会,讨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与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第六场研讨会,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晓冬,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理论国际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张向宏,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赛智时代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CEO赵刚,上海市数商协会秘书长、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卢勇。

以下为卢勇的演讲精要。卢勇认为,公共数据的开放不仅仅是数据本身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公共数据与市场数据结合,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上海市数商协会秘书长、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卢勇

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先导工程”

公共数据开放与促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自2023年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发布的8个主要文件中也涵盖了关于公共数据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内容。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涵盖了扩大资源供给、规范授权运营、鼓励创新应用等方面。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系统性部署。

公共数据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规模体量大、数据质量好、应用潜力大和产业带动性强上。因此,加快公共数据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先导工程。

上海通过“大赛”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全国范围内,许多地方在公共数据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上海起步较早,在2015年就开始进行一些尝试。

当时,上海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工作,是在政府牵头和市场推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大赛的形式推进。上海市经信委通过公开公共数据样例,结合市场需求,鼓励不同团队开发创新应用案例,并将成果在比赛中交流、展示、评比。

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公共数据价值的认识,还有效培养了大量数据领域的创新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来我们逐步把通过比赛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模式推广到长三角,得到很多省份的呼应。

随后,上海等地在地方层面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了公共数据开放的进程。然而,公共数据的开放不仅仅是数据本身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公共数据与市场数据结合,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上海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公共数据的场景是普惠金融

2019年,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成立。该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进行归集与共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再融合社会数据,进一步推动产生更多的应用案例。

上海第一个大规模使用公共数据的场景是普惠金融。当时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大、成本高,政府部门、经信委承担了很多普惠金融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利用政府端中小微企业的数据,构建一个为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管理指引的系统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项目的关键在于协调金融办牵头,联合30多家试点银行共同参与。各银行需要首先识别共性需求,然后大数据中心再来探讨如何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对数据的具体需求。再通过对数据的加工与分析,最终形成优质的数据供给。

这一过程不仅赋能了金融机构,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数字化的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为试点银行提供了更有效的操作方式。传统的金融模型再精准,如果缺乏数据支持,依然难以做出精准判断。而通过对30多家银行和政府公共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形成传统金融做不到的合力。

更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首次推出的这个项目能够推动各政府部门更愿意将数据开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使用数据后的反馈,相关部门有了进一步治理和优化数据的动力。通过这种激励方式,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整合归集了大量公共数据资源,并形成了多个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基础服务,为后续应用的更新和扩展提供了保障。

这是上海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此前,许多省份都已尝试过银税贷等合作模式,税务与银行机构联合开展相关服务。而上海这次的尝试,涉及了9个政府委办、400多个数据项,成功实现了数据的融合与互动,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强的支持。

上海探索公共数据授权的案例

上海在公共数据授权方面也进行了早期尝试,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领域进行授权。上海的做法不仅仅是政府赋能,还包括社会和企业的赋能,形成了多层次的数据供给。这种模式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服务。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海交通委牵头成立了一家国有企业——“随申行”。这家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整合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所有数据,并授权给这一主体使用该数据的权限,让其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今年“随申行”参与了国家数据局主办的“数据要素×”大赛,并在交通赛道上获奖。他们的项目通过整合和公共交通相关的数据,打造了定制公交等服务,优化了公共交通的资源配置,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这项服务对深化五大新城建设有特别的意义。

同时,上海还尝试通过一级授权的方式,将数据授权给上海市数据集团,由数据集团负责数据的开发与利用,进而形成更优质的服务。比如,金融机构通过利用这些授权的公共数据,可以建立识别模型,更精确地找到最需要的贷款的人群。这既提升了服务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从治理的角度,上海还通过整合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的数据(如水、电、煤等),尝试实现“群防群治”等社会治理的目标,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未来评估公共数据开放的重点是应用效果

近期,上海依托复旦大学发布了《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对全国公共数据的开放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帮助各省、市了解数据开放的现状。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评估的重点将转向数据应用的效果——无论开放多少数据、发布多少目录,最终的标准会落在应用成果产生的效益上。

当前,各地在数据开放和数据授权运营方面都在做积极尝试。展望未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可能会与特许经营模式有所类似,但如何进行授权将是讨论的重点。进一步说,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公平公正,同时激发社会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现在,上海尚未形成最终的授权运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已有一些管理办法,但执行细则尚未落地。这涉及主管部门如何平衡公平与激发社会活力的挑战,需要深入思考。

未来,个人数据将是公共数据中重要的一部分。上海的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信托模式来保障个人数据的使用,特别是通过受控匿名化技术来提升数据的赋能效果。上海是否能够将2015年、2016年开展的个人数据去标识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受控匿名化手段,进而为未来的个人数据有效流通落地提供更好的支持,也值得深入探讨。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