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全国人工客服维修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界面新闻记者 |
美联储将在9月开启降息窗口似乎已是板上钉钉,但是降息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市场分歧较大。
在上周五以前,投资者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17日-18日的议息会议下调利率25个基点至5.00%-5.25%,但由于周五发布的就业数据大幅不及预期,导致情况出现逆转,5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成为了市场主流。
截至美东时间8月8日05:5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FedWatch数据显示,9月降息50点的概率为70.5%,比一周前(8月1日)增加了48.5个百分点,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29.5%。
不同降息幅度预测值的背后,是机构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不同。押注50个基点降息幅度的分析师认为,美联储将更加看重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外界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而坚持25个基点常规降息幅度的分析师则强调,美国经济衰退的信号仍不清晰,在此情况下,美联储贸然大幅降息的理由并不充分。
以下是界面新闻摘录的部分机构观点:
降息50个基点
摩根大通:经济衰退预期几乎肯定会导致美联储迅速放宽政策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周三在发给客户的一份备忘录中称,美国或全球经济衰退的实现几乎肯定会导致美联储迅速放宽政策。随着美国通胀压力的下降,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和11月分别降息50个基点。
由于美国劳动力需求的削弱超出预期,并出现了裁员的早期迹象,摩根大通还略微提高了衰退预期,将美国经济在今年年底前陷入衰退的概率从上个月的25%提高至35%。
高盛: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疲弱程度超出预期
高盛在8月5日的报告中预测,美联储将在9月、11月和12月分别降息25个基点,但如果8月就业数据表现不佳,9月可能需要降息50个基点。
高盛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疲弱程度超出预期,7月报告中提到的就业增长放缓可能高估了基本趋势的下滑。然而,如果8月就业报告同样表现疲软,并证实就业增长放缓,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降息措施,即降息50个基点。
荷兰国际集团(ING):联邦基金利率将在明年夏天回到3%左右
ING在周一全球股市经历“黑色星期一”之际称,倾向于美联储将在9月降息50个基点,后续将以25个基点的幅度继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将在明年夏天回到3%左右的中性水平。
近期的产出指标暗示美国经济正在放缓,但并未崩溃。最新发布的7月ISM服务业指数超出市场预期,重回51.4的扩张区间,扭转了此前4年来的最大萎缩颓势。这削弱了经济衰退的说法,支撑美联储没有必要采取紧急行动的观点。
虽然周一股市大跌,但是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今年,会发现美股整体上仍然是上涨的。除非出现紧急的系统性风险,美联储没有必要采取紧急降息这样过于激进的措施。美联储确实可以稍微等待,观察更多数据指标之后,然后再在9月中旬的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降息25个基点
汇丰中国:现有数据尚不足以判断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经济衰退
汇丰中国在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尽管美联储在9月议息会议上调降50个基点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但汇丰维持调降25个基点的观点。此外,美联储还将在11月和12月的议息会议上分别降息25个基点,今年累计降息幅度为75个基点。
汇丰指出,通胀放缓意味着美联储可以从过去40年最为激进的紧缩政策中松口气,但是决定何时放松政策绝非易事。降息过快可能会导致已经放缓的通胀重新抬头,而动作过慢则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会承受更多的下行压力。
从基本面来看,现有数据尚不足以判断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经济衰退。未来几周,将继续密切关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劳动力市场整体状况、经济活动和通胀的最新数据。
东方金诚:贸然大幅降息可能被市场解读为经济硬着陆的悲观信号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对界面新闻表示,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启动首次降息,全年降息2次,即9月、12月各降息一次,累计降息幅度为50个基点。
白雪表示,出现当前市场预期的9月单次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就降息幅度而言,降息50个基点属于超常规降息,往往在经济发生衰退风险,或金融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时才会采取超常规降息操作。而仅凭7月非农报告,完全无法支撑美联储做出在9月降息50个基点这一重大决策。
总体来看,近期美国就业市场虽处于连续降温进程,但仍处于相对正常的降温节奏,绝对水平并不弱。贸然大幅降息不仅可能被市场解读为经济硬着陆的悲观信号,还有引发通胀再次上行的风险。因此,美联储并没有超常规大幅降息的动机和必要性。
标普全球:劳动力市场正常化而非经济即将陷入衰退
标普全球周二更新预测称,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份降息25个基点,年内累积降息50个基点,明年将再降100个基点。
标普认为,就业市场降温加上通胀取得进展,足以让美联储开始放松限制性货币政策。但是美联储将稳步、有间隔地进行一系列降息操作,这将帮助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同时,标普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放缓归因于正常化,而不是经济即将陷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