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全国人工客服维修电话:400--117--9882(温馨提示:点击屏幕下方↓↓↓可直接拨打)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的建议》时表示,对上课拖堂和课间禁出教室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鼓励学校成立课间监督小组,轮流参与课间监督和管理。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出手,将上课拖堂与课间禁止学生走出教室现象,明确作为治理的关键着力点,并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尚属罕见。这一针对性极强的举措,为落实“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提供了坚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紧张、快节奏的学习中,短暂的课间休息,是孩子们放松身心、调节大脑的宝贵窗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课间10分钟”被挤占成为一种常态。有的是老师没有掌控好课堂授课节奏,造成教学时间被延长占用课间;还有一些学校,基于安全顾虑,担心学生在课间休息活动中追赶打闹发生意外,为了管理方便而因噎废食,一刀切地禁止学生在课间离开教室。
为了将课间休息的权利还给孩子,2021年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提到,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也特别强调,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浙江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专项行动,将治理的焦点锁定在上课拖堂和课间禁出教室两大顽疾上,保障学生课间休息有了更明确具体的抓手,确保政策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
按照浙江的举措,学校成立课间监督小组,轮流参与课间监督,发现违规行为会及时约谈学校负责人。在这种严肃的追责问责压力下,学校会更有动力,将“课间10分钟”的有关规定执行到位。同时,这一举措还可以倒逼学校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倒逼教师提升课堂管理质量,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授课进度,减少拖堂现象的发生。
这些具体可操作、可执行的措施,不仅是治理课间圈养问题,确保“课间10分钟”不被挤占,也是对孩子们休息权的尊重,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面临近视、肥胖等问题,如果课间的放松小憩也被剥夺,无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保障课间休息,给孩子们减压减负,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有充足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他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浙江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的一系列举措,是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值得各地区和学校借鉴推广。当然在具体的执行上,不妨引入教育部门、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避免好制度异化为学校“自己监督自己”,流于形式。